高級會員
歡迎 陳潼茵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耿琳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張肖茹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葉東升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周怡馨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李永偉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史嘉禾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蔣欣瑤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鐘子斌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任曉蕊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王志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陳艷霞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楊東輝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李霓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施凡川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李香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葉永康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趙子逸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張俊峰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徐世美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咨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教授/研究員/教授級高工或同等級別
學習/工作經(jīng)歷
主要經(jīng)歷
2000.08-2000.11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0.12-2001.11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1.12-2005.12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任不對稱合成和手性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主任;
2003.10-2004.09 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 有機化學研究所, 洪堡學者,訪問教授;
2006.01-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合肥微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
2009.03-2014, 0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
2011.01-至今 合肥微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低維物理與化學研究部主任;
2019.6-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學習經(jīng)歷
1989.09-1993.07 河南師范大學化學系,化學教育專業(yè),理學學士;
1993.09-1996.07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合成,理學碩士;
1996.09-1998.06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合成, 博士生;
1998.06-2000.06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化學系,訪問學者(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2000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和興趣
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催化和天然產(chǎn)物全合成研究
主要業(yè)績
龔流柱主要從事不對稱催化研究,獨立工作至今以通訊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170篇,共被SCI他引10000多次,2014-2019年連續(xù)入選愛思唯爾公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2015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公布的化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1、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研究領域:
(1) 設計了L-脯氨酰胺類催化劑,提出“烯胺-雙氫鍵”過渡態(tài)模型
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作是繼酶催化和金屬催化之后的第三類手性催化反應。其中脯氨酸為代表的烯胺催化是這一領域的引領性和標志性工作之一,但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當時的催化劑設計局限于氨基酸體系。2003年,龔流柱與吳云東等合作設計并合成了脯氨酰胺類催化劑,首次證明氨基酸酰胺能催化不對稱羥醛縮合反應,突破了只有氮雜五元環(huán)氨基酸才能催化直接Aldol反應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脯氨酰胺的二級胺活化反應給體、酰胺和羥基的質(zhì)子通過雙氫鍵活化受體的過渡態(tài)模型,即“烯胺-雙氫鍵”過渡態(tài)模型;發(fā)現(xiàn)了氫鍵強度與對映選擇性控制的關系,發(fā)展了當時催化活性和立體選擇性最高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 “烯胺-雙氫鍵”過渡態(tài)模型的提出為設計多氫鍵活化的新型手性有機催化劑提供了實驗和理論依據(jù),目前國際上已有超過50個小組直接基于“烯胺-雙氫鍵”過渡態(tài)模型設計類似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并開展相關研究。
(2) 設計了新型手性雙磷酸催化劑,發(fā)展了高效的不對稱多組分反應
龔流柱與合作者首次報道了含多軸手性的雙磷酸催化劑,通過分子內(nèi)氫鍵產(chǎn)生的“推-拉”電子效應使磷酸的酸性和磷氧的Lewis 堿性同時增強,從而可實現(xiàn)一些單磷酸難以控制立體選擇性的反應,如在催化三組分1,3-偶極環(huán)加成反應時顯示出更高的對映選擇性。他們還發(fā)展了一系列不對稱串聯(lián)和多組分反應,為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結構多樣性合成提供了環(huán)境友好的高效方法,并用于天然生物堿的不對稱合成。
2、有機小分子/金屬聯(lián)合催化研究領域:
提出了“手性有機小分子/金屬”聯(lián)合催化的概念,形成了新興研究領域
有機小分子和金屬聯(lián)合催化劑體系可同時或連續(xù)活化多個化學鍵并使其有序重組,因此能夠發(fā)展單一催化劑體系難以實現(xiàn)的反應。早在2001年,龔流柱與宓愛巧等合作者報道了手性有機小分子和金屬聯(lián)合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并發(fā)現(xiàn)了有機小分子和金屬在催化過程中的協(xié)同效應。這是國際上最早關于“手性有機小分子/金屬”協(xié)同催化的論文之一。他們又先后發(fā)展了手性布朗斯特酸/金屬、手性雙功能有機小分子/金屬等聯(lián)合催化體系,實現(xiàn)了一系列單一催化劑體系難以完成的不對稱有機化學反應。 “有機小分子/金屬”聯(lián)合催化在2010年被日本專著《進化を続ける有機觸媒―有機合成を革新する第三の觸媒》(作者:丸岡啓二,日本化學同人出版社) 列為均相不對稱催化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龔流柱先后獲得了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專業(yè)委員會“有機合成創(chuàng)造獎”銀獎、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chuàng)新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勵。他現(xiàn)擔任《SYNTHESIS》副主編、《中國化學》和《化學學報》編委,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和手性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代表成果
(1) Tian-Ci Wang, Lian-Feng Fan, Yang Shen, Pu-Sheng Wang*, Liu-Zhu Gong*, Asymmetric Allylic C-H Alkylation of Allyl Ethers with 2-Acylimidazo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1(27)(2019), DOI: 10.1021/jacs.9b05247.
(2) Jin Song, Zi-Jing Zhang, Shu-Sen Chen, Tao Fan, Liu-Zhu Gong*, Lewis Base/Copper Cooperatively Catalyzed Asymmetric α-Amination of Esters with Diaziridino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0 (9) (2018), DOI: 10.1021/jacs.7b12628.
(3) Pu-Sheng Wang, Meng-Lan Shen, Tian-Ci Wang, Hua-Chen Lin, Liu-Zhu Gong*, An Access to Chiral Hydropyrimidines via Palladium-Catalyzed Asymmetric Allylic C-H Amination,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56 (50)(2017), DOI: 10.1002/anie.201709681.
(4) Jin Song, Zi-Jing Zhang, Liu-Zhu Gong*, Asymmetric [4+2] Annulation of C1-Ammonium Enolates with Copper-Allenyliden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56(19)(2017), DOI: 10.1002/anie.201700105.
(5) Hua-Chen Lin, Pu-Sheng Wang, Zhong-Lin Tao, Yu-Gen Chen, Zhi-Yong Han, and Liu-Zhu Gong*,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Allylic C-H Alkylation of Terminal Olefins with Pyrazol-5-ones Enabled by Cooperative Catalysis of Palladium Complex and Bronsted Aci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8 (43) (2016), DOI: 10.1021/jacs.6b08236.
(6) Pu-Sheng Wang, Peng Liu, Yu-Jia Zhai, Hua-Chen Lin, Zhi-Yong Han, Liu-Zhu Gong*, Asymmetric Allylic C?H Oxida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Chroma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7(40)(2015), DOI: 10.1021/jacs.5b08477.
(7) Diastereoselective Carbonyl Allylation with Simple Olefins Enabled by Palladium Complex-Catalyzed C-H Oxidative Borylation, Zhong-Lin Tao, Xing-Han Li, Zhi-Yong Han and Liu-Zhu Go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7(12)(2015), DOI: 10.1021/jacs.5b00507.
(8) Pu-Sheng Wang, Hua-Chen Lin, Yu-Jia Zhai, Zhi-Yong Han, Liu-Zhu Gong*, Chiral Counteranion Strategy for Asymmetric Oxidative C(sp(3))-H/C(sp(3))-H Coupling: Enantioselective α-Allylation of Aldehydes with Terminal Alken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53(45)(2014), DOI: 10.1002/anie.201408199.
(9) Dian-Feng Chen, Zhi-Yong Han, Xiao-Le Zhou, and Liu-Zhu Gong*, 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 Combined with Metal Catalysis: Concept, Proof of Concept and Beyond,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7(8)(2014), DOI: 10.1021/ar500101a.
(10) Jie Yu, Feng Shi, and Liu-Zhu Gong*, Br?nsted Acid-Catalyzed Asymmetric Multicomponent Reactions for the Facile Synthesis of Highly Enantioenriched Structurally Diverse Nitrogenous Heterocycl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4(11)(2011), DOI: 10.1021/ar2000343.
*以上信息由高級會員個人更新和維護。